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研究进展
  • 成果转化
  • 科研平台

学科发展前沿论坛:朱俊杰教授、张春阳教授、高学云教授、何耀教授、崔家斌教授学术报告(2023年4月3日(周一)8:30,电化学楼Z512会议室)

发布时间 :2023-04-02 17:31  来源:

报告题目1:微纳界面上的单细胞电化学研究

报告人1:朱俊杰教授,南京大学

报告时间:2023年4月3日(周一)8:30

报告地点:电化学楼Z512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朱俊杰,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主要从事纳米生物分析化学的研究工作,工作涉及生物纳米电化学、纳米与生物成像、纳米材料的生物应用等。近年来,朱俊杰教授在基于纳米探针的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开发、面向肿瘤的纳米诊疗系统的构建以及新型生物燃料电池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在Nat. Chem.,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上发表,连续入选爱思唯尔(2014~2022)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及2018~2022 Web of Science交叉学科全球高被引学者榜单。现在或曾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多项课题。2018年获江苏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5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21年获“雷磁”化学传感器杰出贡献奖。现担任《Analyst》,《Biosensors》,《Frontiers in Sensors》,《Current Smart Materials》和《分析科学学报》杂志副主编。


报告题目2:单分子检测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

报告人2:张春阳教授,东南大学

报告时间:2023年4月3日(周一)9:00

报告地点:电化学楼Z512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张春阳,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单分子检测与成像及其临床应用研究。1999年在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随后在清华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2001年赴美,先后在Emory University、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从事科学研究。2009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2015年到山东师范大学工作,2023年加入东南大学。201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4年入选深圳市“鹏城学者”特聘教授和广东省“南粤百杰”,2015年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领军人才和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017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报告题目3:纳米颗粒与功能蛋白分子特异共价作用

报告人3:高学云教授,北京工业大学

报告时间:2023年4月3日(周一)9:30

报告地点:电化学楼Z512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高学云,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聚焦于新的生物分析成像方法与新型免疫疾病药物筛选,为疾病早期诊断和免疫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技术方案。在生物分析方向,聚焦于核放射技术和大科学光源装置技术,发展前沿的生物分析方法,为生物基础研究和临床疾病诊断提供新的分析方法学。近10年,在JACS和Adv. Mater.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百余篇。获1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获5项美国发明专利授权。获1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ZL97107038.5),完成该专利技术的工业化生产放大和定型生产,完成卫生部产品申报并获得批文1998(134号;功能:提高免疫)。


报告题目4:硅基探针及其生物成像分析与生化传感检测

报告人4:何耀教授,苏州大学

报告时间:2023年4月3日(周一)10:00

报告地点:电化学楼Z512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何耀,苏州大学教授(二级岗,江苏省),博士生导师,苏州市纳米技术与生物医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主要聚焦于发展生物医学影像和生化分析检测新方法,为重大疾病(如:癌症、眼部疾病等)检测与治疗提供新工具。发表SCI学术文章150余篇,SCI论文引用1.2万余次;获国家专利授权16项;作为主编出版英文专著1部(出版社:施普林格)。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一)和中国青年科技奖。


报告题目5:耦合型纳米探针的设计及其活体成像

报告人5:崔家斌教授,苏州大学

报告时间:2023年4月3日(周一)10:30

报告地点:电化学楼Z512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崔家斌,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海外)入选者,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2017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师从汪乐余教授。同年在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纳米合成专家Uri Banin教授。2021年2月加入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分子影像与核医学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分子影像探针的制备、量子点半导体纳米材料的设计以及在分析、传感、肿瘤诊断与治疗以及活体成像研究。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PBC、ValazzyPikovsky博士后奖学金。目前在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it., Acc. Chem. Res., Nano letters, Anal. Chem., Small等期刊发表论文35余篇。先后获得中国及美国专利4项。目前是英国皇家化学会(RSCM)、中国化学会会员。

版权所有 © betway·必威(西汉姆联)官方网站 -Official Platform     地址:中国武汉珞珈山    邮编:430072   电话:027-68754067    邮箱: hxydzb@w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