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研究进展
  • 成果转化
  • 科研平台

学科发展论坛:仰大勇教授、霍峰蔚教授、石峰教授、王亚培教授学术报告(2023年10月16日周一9:00,电化学楼Z512会议室)

发布时间 :2023-10-12 11:41  来源:

报告题目1:DNA功能材料助力肿瘤诊疗

报告人:仰大勇 教授,天津大学/复旦大学

报告人简介:仰大勇 博士,天津大学/复旦大学教授。曾获国家级人才项目和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2002年和2005年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8年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获得博士学位。2010-2015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荷兰奈梅亨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核酸化学与功能材料,聚焦DNA功能材料化学组装与智能制造,并探索在重大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在Chem Rev、Acc Chem Res、PNAS、J Am Chem Soc、Angew Chem、Nat Commun、Nat Protoc和Adv Mater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课题组主页:http://yanglab-dna.com。

报告简介:脱氧核糖核酸(DNA)是化学结构精确可控的生物大分子,而且具有精准可调控的生物功能,我们利用DNA分子组装功能材料,围绕化学组装、功能调控和生物应用开展研究。近期主要集中于DNA水凝胶和纳米组装体两种功能材料,并探索在重大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报告题目2:框架类聚合物膜材料的设计与应用

报告人:霍峰蔚 教授,南京工业大学

报告人简介:霍峰蔚,国家“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国家级重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人选。2009年美国西北大学获博士学位,2010至2014年在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担任助理教授(tenure-track),2014年5月加入南京工业大学担任教授。霍峰蔚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柔性电子材料、器件及系统开发,纳米功能材料等。先后在Science、Nat. Nanotechnol.、Nat. Chem.、Nat. Commun.、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知名期刊共发表研究论文190余篇,SCI他引上万余次,H因子55,国内授权专利19件。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江苏省特聘教授等多项国家、省部级人才和科研项目。担任美国化学会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期刊副主编、Research和美国化学会ACS Energy Lett.等期刊编委。

报告简介:功能膜材料的发展为很多先进技术的实现提供了平台,日益渗透于国民经济的诸多重要领域,如医药、能源、光电器件和化工分离等。随着材料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框架类聚合物材料已被成功开发并广受关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和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COFs)。这两类材料因其独特的晶体结构和丰富的物化性质,成为很多前沿领域的研究焦点。然而,由于这两种框架聚合物的生长过程更偏向于的结晶行为,且无法溶于常见溶剂,其对应膜材料的合成很难通过传统加工方式获得,将此类多孔框架结构的聚合物制备成膜一直是一项重要的挑战。本文从此类材料的生长过程出发,提出了一种引入小分子调节剂抑制其生长的快速结晶过程,并促进聚合生长过程的生长调控策略,可以实现多种MOFs和COFs膜材料的制备。该策略的优势体现于成膜过程的简便性、方法的普适性以及成膜质量的可控性,可在光学薄膜、电子器件和选择性分离等领域展开良好应用。


报告题目3:宏观超分子组装及其应用

报告人:石峰 教授,北京化工大学

报告人简介:石峰教授,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超分子组装,致力于阐释材料领域的界面-界面相互作用,发展制备体相超分子材料的新途经。目前在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6项,SCI他引5000余次。获得国家级人才项目,北京市人才项目,教育部霍英东基金等项目资助;入选科技创新国家级人才项目,教育部人才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北京市新星计划等。任科学出版社/Elsevier联合国际新刊Supramolecular Materials主编,Cell旗下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编委,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青年执行编委。任中国化学会超分子化学专业委员会、仿生材料化学专业委员会等委员。

报告简介:宏观超分子组装,是指在十微米以上的构筑基元表面,通过表面化学修饰引入超分子识别基团,再利用界面组装构筑超分子材料的过程。它是超分子化学的新兴研究方向,为体相超分子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一方面,宏观超分子组装的研究可以通过借鉴天然超分子材料,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另一方面,宏观超分子组装的研究能为阐释材料科学领域广泛存在的界面-界面相互作用提供理想的模型体系,有助于我们理解相关的界面作用机制。围绕如何实现高效、精准的宏观超分子组装的问题,我们从界面变形能力对组装行为影响的角度,具有高柔顺性表面是宏观超分子组装中构筑基元的设计原则。在宏观超分子组装中,由于构筑基元的碰撞与组装依赖于震荡、旋转等强外力,导致最终组装体匹配度差,有序度低的问题,为此,我们发展了两种策略,对于非精准结构动力学过程占优的体系,我们利用非精准与精准结构之间热力学稳定性的差异,发展自纠错策略,获得精准组装体;对于可以调控组装动力学,实现精准结构动力学过程占优势的体系,通过构筑基元自发运动,实现其在近热力学平衡态的组装,直接获得有序结构。进而,我们通过宏观超分子组装构筑了异质材料的三维有序结构,解决了异质材料在三维空间高效复合的难题,拓展了超分子组装的适用范围。


报告题目4:近红外II区皮下供电

报告人:王亚培 教授,中国人民大学

报告人简介:王亚培,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2004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2009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主要从事复杂乳液、聚合物热材料、极端使役高分子材料、离子电子器件相关的研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主任,Langmuir副主编。

报告简介:植入式医疗电子器件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之中。临床上需要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定期地为植入式医疗电子器件更换电池,然而手术很容易对人体造成不必要的医疗伤害。我们课题组提出使用波长在1000-1350 nm的二区近红外光,作为体内充电技术新的供能光源。近红外二区光对生物组织的穿透性能极强,与射频波相仿,是可见光的7倍;同时人体对该波段光的最大耐受功率密度也极大,高达1.0W/cm2,是可见光的5倍、射频波的50-200倍。但由于二区近红外光吸收材料的带隙较窄,吸收的光能后大部分会以热的形式进行释放,导致人们难以通过光电转换的方式对二区近红外光能进行高效利用,在光照期间还会伴随生物热损伤的隐患。我们提出先将吸收的光能高效转为热能,再通过热电转换材料将得到的热能转换为电能,最终实现基于二区近红外的体内供电。动物实验表明,通过经皮光照的方式可以使植入兔子腹腔内的器件产生10 mW以上的输出功率,这足以驱动心脏起搏器或内窥镜等植入式医疗器件,与现有的技术方案相比具有显著优势。


报告时间:2023年10月16日(周一)9:00

报告地点:电化学楼Z512会议室

版权所有 © betway·必威(西汉姆联)官方网站 -Official Platform     地址:中国武汉珞珈山    邮编:430072   电话:027-68754067    邮箱: hxydzb@whu.edu.cn